在打赢脱贫攻坚重大战役中,云南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强不息、扶贫济困、甘于奉献、改革创新的先进典型人物和扶贫明星企业。为激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向“榜样”看齐,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愿为、人人可为、人人能为的脱贫攻坚氛围。“云南扶贫热线”从即日起开设《云南榜样》栏目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精神动力!
石屏县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,经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,省人民政府批准,退出贫困县。
石屏县山区面积占94.6%,山高坡陡,箐深路险。当李红芬第一次到位于四县交界处的利铺村,红河岸边贫瘠的山梁上,村民刀耕火种,苦种一坡只收一箩,破烂的房屋白天看太阳、晚上看月亮,在这个仿佛被人遗忘的角落,她心情十分沉重……
李红芬(右一)走访贫困户
脱贫伊始,李红芬白天跑村子,哪里最偏最远去哪里、哪户最穷最差入哪户。晚上研读政策文件,分析措施对策,常常和指挥部的同志讨论到深夜,整个过程让她寝食难安、有时彻夜难眠……看的走的多了,思考研究多了,收获自然就多了,她认识到脱贫攻坚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木桶原理,长板再长只能是锦上添花,短板才是决定因素,而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就是这条基准线。
“石屏最大的短板是房子,面对8000多间C、D级农危房,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借鉴,‘干’要承担风险、‘拖’会贻误战机、‘等’更不是办法。”所以李红芬心中只有一个字,那就是坚定不移的“干”,而且是快干。实践证明,“一房一策”“一户一策”的改造办法,最终保障了每一户群众住房安全。
脱贫攻坚的关键就是压实责任。对此,李红芬主导出台了最严厉的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,对履职不到位的干部进行严厉追责问责。“我们曾因一户农户窗户玻璃没有按时整改到位,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。玻璃虽小,折射出的却是干部作风和态度,全县从处级领导到村组干部,没有旁观者,没有局外人,大家都是奋战在一线的战士。” 李红芬如是说。
在调研中,当李红芬问及贫困大学生上学费用问题,有的干部回答不上来,甚至用上大概、可能、也许、应该等词,李红芬本能地判断出:“绣花”功夫远远不够。对此,李红芬从自己开始,坚持问题导向,对标对表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标准,开展五级调度,逐户逐人进行分析研究,综合研判,最终把责任压实,把问题解决。
“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。” 李红芬告诉记者,不少贫困地区,通过扎实有效的攻坚举措,各方面达到了脱贫标准,但吃喝攀比、得过且过等问题尤其突出,村庄环境和家庭卫生脏乱差,让人一看就觉得是贫困村、贫困户。对此,她主导实施了革除陈规陋习助力脱贫攻坚行动,广大群众求脱贫、奔小康的强烈愿望,化作了一股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。
脱贫攻坚以来,李红芬和各级干部把责任牢牢扛在肩上,实干苦干,累计减贫8712户32684人,贫困发生率从12.15%下降到1.34%。
脱贫攻坚以来,李红芬和各级干部教育引导群众放下酒碗,摒弃陋习,拿起锄头,辛勤耕耘,共同建设美丽家园。
脱贫攻坚以来,李红芬和各级干部结对帮扶9730户贫困群众,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,群众把干部装进心里,诠释了新时代党群干群一家亲的鱼水情怀。
一步步走来,一路充满艰辛。曾经有人问李红芬:脱贫摘帽后最想做什么,她说她想哭,但她毅然选择了刚强。很多人问李红芬:石屏究竟靠什么脱贫?她回答:我们不是造盆景,不是垒大户,就是把一切工作做细做实。
“石屏县虽然脱贫了,但我的责任没有脱。我将把巩固脱贫成效,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,让石屏的脱贫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。” 李红芬如是说。 (据云南扶贫热线)